时间:2024/9/13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北京白癜风医院咨询 http://www.t52mall.com/

庆阳市文联“秋满子午岭”专题采风交流活动

真宁

据明嘉靖《庆阳府志》说罗川在县东二十里,县旧名罗川,此唐天宝初,于此地见一老人随兔入穴,遂启获真人像二十有七,县名因易今名真宁(今正宁)。

秦属北地郡,汉上郡阳周县。晋陷于戎,东魏置泥阳、惠涉二护军,寻置泥阳郡。后周废。隋初改罗川县。

凝寿寺砖塔

位于甘肃省宁县政平乡政平村泾河北岸。塔因寺得名。清代山洪冲毁寺院,仅存此塔,依外观推测约建于唐宋。平面为方形,通体用砖和黄土胶泥砌筑。无基座,五层楼阁,单壁中空,通高21.2米,首层边长6米,南面辟一券门,门高2.2米,宽1.8米,塔心室边长2米,塔内木楼梯已毁,仅存木架。

宋代文学名家张舜民曾说:“政平山不如水,水不如寺,寺不如凝寿”由此可以想见当时之盛景。清代因遇山洪,淹没凝寿寺,仅存此塔至今。

  此地有一处奇特的民居,据当地人讲,始建于一九八零年初。

张氏书房

张氏书房位于宁县政平乡一座突兀而起的小山堡上,系清代张姓氏族所建民宅,原为"三进",书房为其中一进。为四合头格局。上房、街房各7间,东、西厢房各3间,街房东边设门楼。上房和两厢房做工考究,门窗全是大型套格雕花,明柱承檐,斗拱翘角,雕梁画栋。上房正中设刻花檀木屏风。从屏风左右绕出后门,是后花园。园中植奇花异木,幽香盈空。

张氏书房院内景

罗川石牌坊

据史料记载,天官坊、清官坊均建于明代万历四十二年(公元年)4月和12月,是朝廷为表彰祖籍真宁(今正宁)的贤臣赵邦清所建。(公元年),是时任吏部稽勋司郎中的赵清邦为感母亲刘氏、高氏的教养之恩,向朝廷请立旳。

赵邦清,字仲一,号乾所,明世宗嘉靖三十七年()5月13日出生,明真宁县安兴里于家庄(今正宁县永和镇于家庄)人。父亲赵应魁,庄稼汉出身,曾靠务农发家,后以子封为奉政大夫。母亲高氏,秉性严毅,治家勤苦。赵邦清幼时,母亲促其读书,不分寒暑,每日伴守直至深夜二更。邦清稍有懈怠,母亲严厉批评。邦清若困倦酣睡,母亲经常拖手扶背,推邦清至灯前,让其继续攻读。明穆宗隆庆六年(),赵邦清进入学堂,先后在三水县(今陕西省旬邑县)和真宁县湫头兴教寺闭户读书7年,人戏称“闭户先生”。在此期间,“邦清连应乡试未第”,因父亲辞世辍学务农2年。万历十九年()中举;万历二十年(),进士及第;万历二十一年(),任山东滕县知县。

事迹

滕县虽说土地平展肥沃,但农耕水平相当落后,大片土地未垦或者垦后种植几年后弃置荒芜,邦清觉得太可惜了,决心开发利用这一宝贵资源,解救灾民,为民造福。他鼓励农民开荒种地,并拿出自己俸银,费尽口舌动员有识之士和县衙官员捐资,向农民收买草根。草根价钱从1个钱2斤,增至5个钱1斤,县民不分男女、老幼纷纷挖草根赚钱。不到几年,滕县百姓开荒余顷,收买的草根在县衙外堆起了两个大垛,状若小山。到了乾隆十三年()才付之一炬。焚烧草根之日,浓烟滚滚,烈焰腾天,几十里之外清晰可见,1月以后才熄灭,场面十分壮观,百姓争相观看。

三清碑,三个清字写法均不一样,故而称三清碑。

正宁文庙

据《正宁县志》载,文庙始建于元至正年间(~年),元末毁于战火。明洪武二年(年)重建。

罗川民居挂晒旱烟叶子

桥山黄帝冢山

据明嘉靖《庆阳府志》桥山,在县东七十里,黄帝葬衣冢处。汉武元封间巡狩还,祀黄帝于此。

黄帝冢

皇帝升天峰

(明)李梦阳

黄帝骑龙事杳茫,桥山未必葬冠裳。

内经泄秘无天地,律吕通神有凤凰。

创建文明归制度,要知垂拱变洪荒。

汉皇巡视西游日,万有八千空路长。

雕令关

据明嘉靖《庆阳府志》雕令关在县东五十里,上有秦筑驰道,明有巡司。

雕令关的落日

雕令关秋景一角

宁县

春秋时义渠戎国之地,秦汉属北地郡。东汉置泥阳县,属安定郡,复属北地郡。晋建兴间没于戎,东魏置华州,寻改置班州,又改置豳(音同于彬)州,又改置宁州,又合之曰豳宁。后周分置赵兴郡。隋复属北地郡。唐复为宁州,天宝间改置彭原郡(领安定,襄乐,彭原,真宁,彭阳五县)。宋复为宁州,宣和初升兴宁軍。

辑宁楼

位于宁县县城内辑宁路中十字北侧,始建于五代后梁龙德二年(年),当时为宁州衙署门楼。

清康熙年间(~年)在其上增建谯楼,置角鼓,报晨昏。清同治年间,州衙及辑宁楼均毁于战火。光绪年间,杨大年主政宁州,复修了辑宁楼。

宁县博物馆石碑

湘乐宋塔

据史书记载:远在汉时置襄洛县,后魏徒治于此改为襄乐,西魏置燕州,后周俱废,唐属宁州,金仍之,元至元七年并入宁州,明设巡检司,清为镇,今为湘乐。湘乐古城址建于何时无考,目前城垣残存。

塔内残存部分壁画。据《宁县县志》记载:“宁县襄(湘)乐,地处子午岭区,汉曾置县。……宋建塔修玉泉观,现寺毁塔存。”以及建造形式和风格看应为宋塔。

湘乐塔内天眼

湘乐古城墙遗址

因汉朝时置县,北魏孝文帝时期迁至于此,修筑了高大坚固的城池,即是抵御外侵的城防,又是彰显天威的象征。其特点是:十五公分黄土层再加一公分黏土层,增加了城墙的坚实度。

合水

秦汉北地郡之归德县地。晋初仍其郡,县省。至建兴陷于戎。东魏改置蔚州及华池县,后周废。隋初复为华池县,义宁间析合水置乐蟠县。天宝初更名蟠交曰合水。五代周省合水入乐蟠县。宋复为合水县,省华池、乐蟠入焉。金元因之。明代洪武初复为合水县。

陇上小江南

因以发展乡村旅游,合水太白镇在此河堤上开始小面积种植一年一季水稻,逐渐吸引当地游人,后来增加扩大种植面积,文人戏称为:陇上小江南。

花溪谷

位于合水连家砭村曹家寺沟,这是近年来开发的景区,一年二次(五一节,国庆节)当地游客聚集,繁华落尽就是长久的寂寞。

华池双塔寺

双塔寺遗址和石造像塔位于甘肃省华池县林镇乡张岔村双塔沟和豹子川河交汇处的台地上,寺院和两座石造像塔始建于--,筹建人有寺院主持僧普恩、德敬和保义校尉,华池寨主李世雄等人,当时名为"石塔院",后于大安年间又更名为"兴教院"。

范公祀

范仲淹于宋仁宗庆历年间(公元——3)戍边庆州,曾亲率将士,于今华池山庄境内抢筑防御西夏南侵的大顺城,使西夏不敢犯边。

来源:甘肃省张志良美篇

编辑:张耀忠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st/pgst/628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