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4/22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九江新闻网讯(帅莹)近日,武宁县清江集镇麒麟街上的十几家商店前、家门口呈现这样的一幕:男人、女人、老人,有的在缝制布袋,有的用印刷板往布袋上印刷,有的把圣诞树和圣诞老人粘在一起,还有的拿着小铃铛往绒球上系……一个“街头加工厂”悄然形成。

看到笔者疑问,清江乡人大主席付军荣解释道,这是清江乡年8月开始新引进的小手工扶贫车间项目,清江乡成为第一个成立小手工扶贫车间的乡镇。目前,清江乡集镇已有多户参与到项目中来,其中约位贫困户。清江乡全乡(8个村)推进并成立8个扶贫车间,安排各村在职村干部专职负责员工招收、联系货源、发工资、发货等全流程把关,保证扶贫车间有秩序进行。

麒麟街五金店老板娘熊安琴是这个扶贫创意的启发人。年在浙江义乌打工的熊安琴决定回乡照顾家人,不仅带回了亲情,还将义乌制作的技术和订单带回了清江。熊安琴在店里加工小商品时,引起了付军荣的好奇,付军荣看准了这个“商机”。付军荣认为制作小手作门槛低,时间安排灵活,既可以挣钱补贴家用又可以在家照顾小孩老人。男女老少都能加入,不仅能让贫困户增加收入,非贫困户参与还能带动贫困户积极性。当时,付军荣立即向清江乡政府汇报,清江乡政府开始推进项目,付军荣主动寻找义乌小商品制作的老板、联系订单,到义乌进行实地考察。目前,清江乡小手工制作扶贫车间已经开展得如火如荼。

“现在整条街上在做的布袋有三道工序,缝制、印刷、翻面,缝制一个布袋有一毛三的收入,印刷和翻面分别可以产生三分和两分的收入。一个月光是缝制这个布袋就能为一个村民带来三千元的收入。”熊安琴介绍道,在麒麟街上做这些小商品能一年做到头。经过口口相传,龙石、塘里甚至连修水三都都会来到清江乡拿货,学习好简单技术拿回家做。

来到清江乡塘里村,88岁的贫困户喻遵梅正在把固定圣诞球的银棒刺入到圣诞球里。

喻遵梅是一位五保户,家人都已经不在了,独自一人生活。除了政府给予的帮助外,这位88岁的老人也非常自立、勤快。喻遵梅在扶贫车间工作了十几天,除了手脚慢一点,刺泡沫球的工作对这位眼睛和耳朵都不大利索的老人来说是简单的,喻遵梅一天可以刺约两到三千个泡沫球,按4厘钱一个的计件工资来算,她一天可以挣到七元到十几元的收入。车间里手脚勤快的一天可以挣到四十元的工资。

塘里村扶贫车间年3月成立,共有约十三名村民在从事小手工制作,都是女性。村民的年龄从四十到八十不等,每隔几天的工作内容都不同,未经加工的原产品从浙江温州发货过来,有铃铛、圣诞球、贝壳等等,经扶贫车间加工好借助修水到义乌班车运输回宁波,再出口到国外。每样产品仅2毛钱的成本,既保证速度,注重质量,劳动力成本低廉,运输成本低,依托量多优势,塘里村从最初的找老板订单变成如今老板把订单送上门。

伴随清江乡扶贫车间订单生意越来越红火,清江乡政府更是稳抓推进,从开始的建立工作场地,设立培训场所,负责找老板、找订单为村里提供信息,到现在把扶贫车间纳入村干部日常工作,扶贫车间取得效果对比纳入乡里考核,设置奖励措施。如龙石村拿出太阳能光伏收入奖补扶贫车间工作能手百分之十奖励,有的村对扶贫车间做满一个月的村民一百元的奖励,鼓励带动贫困户积极性。从建成、做好扶贫车间到加大、壮大、做强扶贫车间队伍,正是清江乡手工艺品扶贫车间愈来愈好的见证。

清江乡的8个扶贫车间货源越来越多,村里参与的村民队伍也不断壮大。清江乡扶贫车间以门槛低、工作地点、时间灵活、工作简单的优势,创新扶贫方式,撬动清江乡人民脱贫致富,以及乡风民风、社会综合治理和乡村振兴建设,并为乡愁留住根脉。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zl/pgzl/4532.html
------分隔线----------------------------